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浮雕艺术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和城镇城市化进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作为社会和公众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目前浮雕艺术作品在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学生入手。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对浮雕艺术教学的课题研究。
浮雕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式,有它特有的塑造方法,它是在有限的塑造空间里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并通过透视和错觉等方法向人们展示较抽象的空间效果。由于浮雕是在第三度空间上经过了压缩,立体的形象被压扁,形体上也见薄,所以又往往容易被人错误地认为浮雕就是“圆雕的一半”。不少本专业的学生开始也认为:浮雕头像写生就是塑造模特那所能看到的半边头形。因此,所做的形象好似半面圆雕头像贴在泥板上,不仅厚度上越做越高,立体感空间感也不强。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浮雕,以及浮雕的正确压缩。那么,浮雕和“圆雕的一半”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浮雕?
一、 浮雕的形体和空间
雕塑的形式语言是形体。而所谓形是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用眼睛去把握这个物体的基本特征。无论物体如何放置,或者放在何处,其边缘的轮廓便揭示了它的形。而认识客观物体,也只有将其形和体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知觉概念。摩尔曾说过:要加强对任何形体的“三度空间感”,主要是“深度的距离感”的训练,要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变化,要在看这一边的同时想到那一边,看一个物体,要在脑子里好像围着四周进行观察,不要满足于感受那看到的一面。摩尔对形体和空间的论述,虽然泛指雕塑而言,但圆雕和浮雕同理。浮雕再薄,它的形式语言也仍然是形体,也和圆雕一样都是在通过塑造形体来表现物象完整的空间关系,并且在对形体和空间的认识上也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物象的客观空间存在与真实感为目的,只是在形体的表现和观察方法上有所不同;圆雕是以真实的三度空间的形体来塑造和表现空间的。而浮雕的表现形式决定和限制了它的厚度,因此,它是在有限的凹凸起伏上,依据透视原理,通过压缩,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立体的空间效果。然而,尽管浮雕在体积上经过了压缩,但这并不影响它所塑造的整体形象和完整的空间关系的目的。那么,这所谓的整体形象,也就不仅指我们在观察物象时所能看到的一半,同时还包括看不到或者说被遮挡的另一半。要承认这一半也是客观存在,也是我们所要塑造的物象的整体组成部分。甚至,浮雕所要表现的空间还不只是形体空间(实空间),还要表现形象所处的环境空间(虚空间)。因为浮雕的形象是塑在底版上的,所以还要塑造和表现出这个形象后面的环境背景,以及与背景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也是对浮雕的最基本的要求——立体感和空间感。我们常见的长城纪念币就是很好的例子,设计者把万里长城的风景图案表现在厚度不到1mm的币面上,气势磅礴的长城,远近错落的烽火台,宽阔的景深,显得很有立体的空间效果。由此可见,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表现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厚度。
二、浮雕的“企位”和透视
由于浮雕的厚度限制了它的塑造和展示空间,尤其浅浮雕接近平面造型,要想使形体感鲜明,就要依靠“线”来加强轮廓形象,浮雕通常是用“企位”来表现外轮廓线的。“企位”就是指浮雕形象的外轮廓以及前后层次的轮廓和背景之间垂直突起的立面。“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薄厚与外轮廓线的清晰度,同时,“企位”在浮雕里还是表现空间和距离的重要手段。由于浮雕对形体进行了压缩,而在被压缩了的浮雕上,为了表现一个形体与另一个形体的前后的重叠和遮挡关系,就要利用企位线来处理。因此也可以说,在浮雕中前后两个形体之间的企位线的高低不同,也就表示了两个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的不同,没有企位就没有了形体的厚度,更谈不上要表现的空间和距离了。因此,真正的浮雕和“圆雕的一半”的区别之处也就在于看它有没有企位的表现;一个是在有限的塑造空间里,虽然形体压缩了,但仍表现了物象应有的整体形象及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效果,靠的就是企位。而另一个,虽然把形体塑造得很厚,但却只表现了物象的一半,就是没有很好的运用企位。因此可以看出,只有通过企位才可以把物象那看不到的另一半的体积厚度感表现出来。这就是企位在浮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浮雕这种表现形式所独有的空间表现方法。
除此之外,被压缩了的浮雕要把立体的空间效果表现出来,还要靠透视。因为浮雕被压缩后,形体在厚度上不足的感觉是靠透视来弥补的。可以说理解和认识浮雕,就要首先理解和认识透视。然而,在初次上浮雕课时,做惯圆雕的同学还往往只习惯于用真实的形体来表现厚度,而不善于在泥上做透视,这种观念是需要转变的。这也是浮雕和圆雕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圆雕在写生时,是多角度的观察,为了看清形象的全貌,要想尽办法去观察每个面。因而在上课时,不仅要设置模特转盘,学生还要不停地对着模特前后、左右、上下、仰视、俯视的转着看。而浮雕写生却是在固定的视觉角度上观察,只能看到形象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被遮挡了看不到的。那么这就要在塑造上客观的表现:看到的部分要塑其形,看不到的要留其量,所谓的“留其量”,就是适当地留出一定厚的企位,来表示这个形体的完整厚度和空间距离,从而在视觉和影象上达到立体的空间效果。
其实,浮雕之难就难于透视,而人们对浮雕透视的难以理解,又在于它的立体。因为在一般造型训练中,三维的训练掌握起来要比二维难度大些,透视也是如此。接受过素描训练的人掌握平面透视并不难,而在泥上做透视感觉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浮雕写生开始的画稿阶段,透视先是随着构图用刮刀画到泥上的,因为还是平面的,这时的透视一般“画”的还都比较正确。而随着浮雕整体步骤的深入和厚度层次的增加,开始逐渐走向立体时,透视也就慢慢随之消失,最后,浮雕形体的透视效果就被圆雕的真实厚度所代替了。由此可见,只接受过素描和圆雕训练的学生,在浮雕的空间表现上还仍然只习惯于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平面化的透视处理,要么用圆雕的真实体积来塑造,而对介于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和透视的处理还不是那么被理解和认识,或者说有所认识但表现起来困难。因此,要处理好浮雕的透视关系,只有通过训练,多动脑筋、多分析、多研究,去加深理解和认识。我总结了一条做浮雕透视的经验:就是从画稿到浮雕的层次深入,应遵循近厚远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透视在平面的基础上,只加深和调整薄厚层次与起伏,而轮廓线应始终保持不变。
另外,浮雕因为有了压缩和透视,与圆雕相比,除了在形体的厚度上有所区别之外,还在形体的体面上,形成一定的坡度变化规律。例如:一个头像,用圆雕方法塑造时,其基本形为直角立方体,而压缩成浮雕后,基本形就会变成不同程度的扁方体或扁的菱形体。并且它的每个体面也会因形体透视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坡度,并与体面的宽窄形成反比。如果我们把头像的基本形分为六个面的菱形体,那么由于视觉角度的不同,颜面和侧面的体面宽窄与坡度就会因透视的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体面越宽,那么这个面的坡度就越小; 而相反,如果体面越窄,这个面的坡度也就越大,甚至如果是做正侧面浮雕头像时,头的前后两个面就会形成纵深的企位。这也就说基本形的体面,从坡面到企位是可以随着视觉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并且形成一定的规律。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透视和企位对浮雕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塑造好浮雕,就要认真的研究它、弄清它、掌握它。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浮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也是如此。既有它在透视上的科学性,又有它在视觉上的某些不科学的地方。同时和圆雕相比,既有在认识形体和空间关系上的相通之处,又有存在于形式和表现上的很大差异。浮雕不同于圆雕,它不是对形象和形体的直接表现,而是把所看到的和感知的立体形象,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理解,最终转化为近似立体的浮雕形象,不动脑筋是不行的。因此,只有客观地认识浮雕的形体与空间关系,认真地研究浮雕的压缩原理和透视规律,在塑造和写生中,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才能使浮雕尽可能做到在视觉上的合理、真实和自然,才能使相对圆雕而言不立体的浮雕近似立体,进而,使浮雕艺术在表现上作到更完美、更理想。




上一篇玉雕制品的加工流程

下一篇大型紫砂陶浮雕的创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