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人物生平
蒋兆和,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
1927年受聘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
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改革开放之初,蒋兆和站在新落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那幅画着裸体少女的壁画前多次称“好”。蒋兆和始终是以一个博大学人的胸怀看待中国的艺术、看待西方的艺术、看待未来的艺术的。在他从教的五十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已是桃李芬芳,更多的艺术家走上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道路;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是后人仰慕至极难以超越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至高点。
先生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弟子
中国当代画家王明明、纪清远、卢沉、白伯骅、马振声、马泉、姚有多、范曾等人都曾师从蒋兆和先生。
作品
作品列表
蒋兆和先生的主要作品计有:《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阿Q像》、《乞归》、《流浪的小子》、《卖子图》、《小子卖苦茶》、《流民图》、《一篮春色卖人间》等;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鸭绿江边》、《给爷爷读报》、《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小孩与鸽》等,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更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茅以升》等,多为抒怀写意之作,而且线条更加简练,笔势益趋奔放。
现实主义巨作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显示了画家宏观上把握矛盾冲突、把握社会现象的构思才能和水墨人物画方面的创造精神。
《流民图》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他浑厚有力的笔触起诉战争,与所有不幸的人们一起呼吁下放与和平,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艺术特色
绘画融中西技法
2007年9月,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会举办前期,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特别介绍了蒋兆和这个市场较为陌生的画家作品。他说,蒋兆和是一九四九年前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只是他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部分都在其家人手上,因此市场甚少流通,但张超群认为,蒋兆和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不比徐悲鸿逊色。他说:“蒋兆和把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与徐悲鸿不谋而合。”
秃笔与苦茶
2007年4月23日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的揭牌仪式。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人物画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不仅充实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瞩目,成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纪念蒋兆和诞辰九十周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精美画册《蒋兆和作品全集》(上、下二卷)。集中展现了他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代表作品,较全面地记录了蒋兆和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蒋兆和于1941年在《蒋兆和画册》自序中写道:“……借此一支秃笔描写我心中一点感慨……”1946年在《后流民图作者自序于胜利之日》中写道:“……秃管一支,为我难胞描其境象……”1974年在自画像上题道:“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他屡次以“秃笔”比喻自己的艺术,并非偶然,此中的寓意是深刻的。
我以为,首先含有自谦之意。其次,他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惨澹艰辛,其中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不可言喻。其三,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以为庄子所说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他的艺术,其目的在于人生,艺术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来说,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法之法,不择手段。这是技艺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作为艺术家,艺术的基本功、形式、语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蒋兆和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又备受徐悲鸿的爱护和帮助,他有过硬的造型能力和深厚娴熟的笔墨基本功。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艺术技巧,而是谦恭地研究时代生活,研究社会人物,诚挚地表达自己那炽热的感情。他作画,从来不择笔纸,兴之所至,随手拿来,皆可采用。更“不必当其明窗净几”,以修增雅兴。为他所感动的人物,所谓“登毛坑,坐土炕,傍砖依石,皆可随地作画。”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严于规矩,对于年轻人那种缺乏耐心、随便“帅”几笔的表面功夫,批评的尤为严肃。他所痴情追求的是天地辉辉、万物浩荡、至真至善至美、情理融贯为一体 的大道,与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小技、小巧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所谓秃笔,正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返璞归真,以浩然之气,夺造化之工的艺术上的大手笔。
可贵的品质
蒋兆和具备有伟大艺术家所共有的、最为可贵的品质——真诚。他的苦难人生,使他独忠于社会的苦难,灼热而正直的良心,使他独忠于劳苦大众。“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骆驼”,“当炎威烈日的时候,听听那不可忍受的苦蝉。”触动他的灵魂的是人生。“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穷愁悲苦的难民,都有着纯朴、善良和不屈服于命运的个性,天真的儿童和纯情的少女,于美丽可爱之中总包含着苦涩。在那倾注着情与血的画幅上,或许见不到“一波三折”的优柔和“墨分五色”的绚丽,但细心的观众都可以从那频繁顿挫的勾勒中和苍劲、枯涩的皴擦中,用心灵体察到那个时代悲怆痛苦的节奏。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把蒋兆和画中那“黝黑、粗壮的线条”比喻为“伤痕”,蒋兆和就是这样真诚地发挥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说现实主义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创造的美是庄重而幽深,那么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创造的美是崇高而苦涩。如果说,法国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通过和平、温馨的日常生活表现劳动者的圣洁、纯朴,那么蒋兆和在20世纪通过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那悲壮的凄凉。
蒋兆和的艺术,为人减渴,“雪中送炭”,因此必然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蒋兆和从不自命不凡,然而他却创作了非同凡响的艺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丁衍庸
下一篇: 刘开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