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中,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水与书画装裱的关系 
   画心及覆背纸托制的用水。明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良工用糊如水”,对于这句名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用浆以薄为先(佳);一是水在纸与纸的黏合中所起的作用,换言之,即水承担了一部分黏合剂的作用。前者是装裱师早就十分重视的问题,而后者则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大家知道,手工抄纸上壁火焙,上一张湿宣焙干为“单宣”,上两张湿宣一起焙干为“夹宣”。其中,夹宣纸与纸之间已具有一定的黏合度,它的黏结剂便是水(有的地区也添加“纸药”)。造纸学告诉我们:纸张相互间的联结是靠氢键来实现的。纸遇水后,纤维间架起水桥,失去了纤维间原有的氢键结合,因此湿纸不及干纸强度大。干燥去水后,水桥折断,再次恢复氢键结合,纸的强度又转而增大。

    纸与纸的黏合除浆起作用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水的媒介作用。也就是说,水使宣纸之间在干燥时产生了良好的氢键结合作用,即纸纤维之间的天然亲和力。它的外因则是靠人力的刷、墩,即“止在多刷”。因此,在托制画心、覆背纸时,无论是画心纸还是托纸,均需有一定的湿度,即“水沁透纸”。如果宣纸发白,便说明水分不够,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水用多了,那么水的张力或浮力便会使纸与纸、纸与台面之间的夹层中布满水泡,一经排刷,宣纸纤维结构就会走形、起皱。为了使水的用量恰如其分,较理想的方法是把托好的画心先放在吸水纸上,如果画心水分多,吸水纸便可以吸去一部分,使产生的气泡回落;如果水分不够,则可用喷壶器喷些细小水花来增加潮湿度,搁置一些时间后,再用力排实,“疑结如抄成者”。

    浆糊调制用水的标准化。书画装裱离不开浆糊,有人把裱画者称为掉进浆糊缸里的人,是不无道理的。浆糊的调制比例实际上是对水的用量的控制。浆用厚了会影响书画的平整度,用薄了或者水分多了会产生空壳、折边不直、镶缝折断等弊端。因此,用浆要强调厚薄得宜。一般来说,用浆的厚薄,首先需要有一个标准作为基础,再结合纸张的厚薄、操作时天气干湿程度和操作者上浆厚薄的习惯来确定。然而,传统的对浆糊稠度的测定是凭用眼看、用手试黏的,如果有黏的感觉便说明够厚;而且,加水的多少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方法显然不够科学,对于缺乏丰富经验的人来说,也是难以掌握的。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化学上聚合度的方法来配置一标准浓度的浆水。无疑,以这个标准数据为基础,再结合传统经验,将是一种较科学的方法。




上一篇古书画揭裱修复中的保护(中国古书画修复的核心)

下一篇书画修复时水的作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