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知识付费”刚兴起的时候,买了很多平台上的音频课,“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等公交的时候听,上下班通勤听,甚至边洗澡边听课学习,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看书的时候喜欢划线、荧光笔都有好几只,标签纸也是花里胡哨一大把。
  然而现实是,总觉得自己学了很多,可是回头一想,听过的内容、读过的书,都仿佛水掠过鸭子背,一点没留下。
  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却没有成效?是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还是自己本来就笨?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是因为从小没有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策略。
  《认知天性》是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的,马克麦克丹尼尔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华盛顿大学心理系教授,也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专家;彼得布朗则是一位擅长科普写作的作家。专业背景和专业作家的相互加持,让这本书既有满满的心理学专业干货,语言上也实现了故事性和练达严谨的结合。这本书中的内容,融合了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成果,很多内容会颠覆我们对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认知。
  关于学习,我们有哪些认知误区?
  读过《认知天性》才知道,对于学习,有很多我们从小习以为常的认知,竟然都是错误的。

  误区1:反复阅读、集中练习
  一遍一遍读课本、一遍一遍背诵,反复不断地刷题。经历过高考的人,对此都记忆犹新,而且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反复使用这一套方法。
  但是《认知天性》告诉我们,反复阅读、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其实是最低效的。
  重复读书、海量刷题,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熟练,更会造成“我已经会了”的错觉。这在应付考试的时候,或许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不过是机械记忆,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力。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在考试之后全部忘记,时间其实是浪费了。

  误区2:学习越轻松,效果越好
  “快乐学习”“减负”的浪花一次又一次拍来,很多老师也是相信,如果学习更轻松,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但《认知天性》中指出,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知识付费、听书,也有很多是打着轻松学习的旗号,吸引了很多人但如果只是“听”,不过了经历了一场心灵和大脑的按摩,效果如何,经过的人或许都更清楚。

  误区3:考试是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尺
  考试是什么?
  我读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标准的“好学生”,成绩也不错,但也对考试深恶痛绝。排名下降,自责不已;排名在前,也是压力剧增——下次考不好怎么办?
  考试只能是衡量一个人学得好坏的衡量标尺吗?《认知天性》告诉我们,考试其实是一种工具,本质上是要让我们看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知道哪些,不知道的还有哪些。考试不应该是评价,而应该是诊断。

  怎么样的学习策略是科学有效的?
  方法1 刻意练习
  《卖油翁》的“无他,唯手熟尔”,以及众所周知的一万小时定律,都在强调反复练习、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但《认知天性》中的“刻意练习”是这样的:
  间隔练习。
  书中有一个实验,针对医学生学习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的课程,一部分人在一天之内学完了全部课程;另一部分学生每隔一周学习一节课,中间的时间都在医院实习。
  课程结束之后,
  一个月之后,第二组的学生表现明显优于第一组。集中一天都学完的学生,有16%的人未能完成手术。
  存放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所以间隔练习更有效。至于间隔的时间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
  穿插练习
  考过驾照的人都知道,通常教练会让先学习踩离合、走直线,然后是考试的项目一个一个专项练习,倒库练好,才能去侧方,侧方停车熟练了才能学习半坡起步——但是在实际开车的过程里,确实全方位的配合,这就是为什么拿到驾照并不等于会开车。
  所以,《认知天性》提出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穿插练习。
  穿插练习有利于发展我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我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多样化练习
  书中有一个对于多样化练习的研究:让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
  一半孩子的练习方式,是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沙包;
  另外一半的孩子,练习的是从2英尺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
  3个月之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把篮子摆在3英尺远的地方,结果,第二组的孩子虽然没有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准确率却高过第一组的孩子。
  多样化的练习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方法2 增加测试频次,降低考试的评价权重
  《认知天性》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
  第一组学生听完后立刻测试,他们可以记起53%的内容,一周后他们还记得内容39%。
  第二组学生学习的是同样的内容,但听完没有测验,实验证明,这一组一周后能想起的比例是28%。
  第三组学生,学习后立刻进行了3次测验,一周后能想起来的比例是53%。
  但书中也同样指出,在运用的时候,必须削弱测试的评价功能,降低每一次考试的评价,同时增加考试的次数,也不要搞突然袭击。
  从学校毕业了没有了考试,学习知识或者技能时,就需要自己为自己制定测验了,比如:这一章讲了什么?核心是什么?有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除了更精通知识,这个方法也能让我们摆脱对自己虚妄的高估。
  达尔文曾经说过"自信更经常来自无知而不见得是来自有知。"
  只学习不测试,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水平越低的人,越倾向于高估自己
  成长型思维与终生学习
  当你进入一个新思维模式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的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的,在她的《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有详细的研究和说明。
  简单来说: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各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乐于接受挑战,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机会,也是成长的阶梯,他们更热衷于拓展自己的能力。
  固定型思维的人们相信,人的智力、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犯错、失败、被认为不聪明是他们的噩梦。一旦遇到挫折、失败,他们要么归结于自己不聪明,要么怨天尤人,找遍借口。
  如何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也是有迹可循的。夸努力不夸聪明,评价过程而非结果,等等。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当正在打折,想入手的可以去啦~

  最后,想推荐最近看的一个纪录片,叫《含泪活着》。如今已经60多岁的丁尚彪老先生,从小学文化程度,到在日本美国从零语言基础开始,不断奋斗、持续学习的状态,让人震撼,也让人汗颜。生活中的困难接踵而至,丁尚彪的应对环环相扣,就好像字典里从来没有“逃避”这个词语,好像所有令人窒息的天花板都会被层层捅破。 




上一篇兴趣的三个阶段(兴趣的三个级别)

下一篇项目式学习对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的驱动作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